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史四
Chinese History (Ⅳ)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系  
授課教師
吳展良 
課號
Hist2002 
課程識別碼
103 2012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文演講廳 
備註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110人
外系人數限制: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2Hist2002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中國史四為歷史系的必修課程,範圍涵蓋明末至當代。課程的主要目標在於介紹這個時段中有關的重要研究、詮釋,以求對於這個時段的歷史有一個大體的認識。因為包含範圍極為廣闊,相關的研究又極其豐富,為避免講授內容支離,本課程將集中在主導國族興亡與社會、經濟、文化大轉型的關鍵性議題,力求有一個較深入而全面的理解。在講授上,將以這些關鍵議題為中心,盡力搜求有關的最好研究,透過講授與討論,建立基本的理解架構與詮釋模型。本課程注重理解,將參考翻轉教學的作法,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先閱讀講義及重要的相關研究,參與課堂及小組討論,以求深入瞭解這些重大問題的關鍵環節與性質。 

課程目標
使學生對於中國明末至當代的歷史有關的重要研究及詮釋有一個大體的認識。並對於影響國家興亡與社會經濟文化轉型的關鍵性議題,有一個較全面的理解。 
課程要求
1. 課前閱讀:研讀指定教材並依篇目分項書寫總共400~600字的摘要,同時針對該講主題提出至少一個問題。
2. 課堂參與:上課、提問及參與討論
3. 分組報告:每位同學都應參加一小組,於學期針對某一講主題提出小組報告。報告內容需在指定教材之外,歡迎對老師與指定教材的說法提出批判或修訂。
4. 學期大辯論:第十一週將針對本課程的主要內涵,提出兩個大問題,請所有同學及小組參與辯論。
5. 平時作業:形式分為研究整合、閱讀摘要及史料解讀。每八週選一主題,一學期應選擇兩個主題各作2000字左右的作業。(可與分組報告及學期大辯論結合)
6. 期末研究報告:請針對本學期所授主題,撰寫一篇至少5000字的研究報告。第七週需提出期末報告計畫(含題目、摘要、書目),第十三週需提出報告大綱(含題目、大綱、各主要小節論述目標、書目;中間可換題目)。
7. 作業與報告說明:
*研究整合:以問題為中心,根據有關的重要研究(需詳細注明出處),整合出自己對此問題的理解。(困難度高,不限字數,可加分)
閱讀摘要:選擇重要論述,摘出該研究的問題意識、觀查角度、論述依據及主要看法。
史料解讀:需說明該項史料主要內容,並請嘗試解讀該史料與講題之間可能的關連。
期末研究報告: 請選擇一個主題,根據至少四篇重要研究對此主題進行探討及文獻回顧,並參考相關史料,建立對此問題的初步詮釋模型,並作進一步的檢討反思。
凡發現抄襲者,以零分計。
其他:請參照課程網站作業區作業說明。
8. 作業繳交:所有摘要及平時作業均請於當週週二凌晨前上傳其電子檔至Ceiba課程網站作業區。遲交扣30%,遲交三日扣50%,一週之後不能再交。
9. 期末報告繳交日期:期末考日。請於當天上午10:30-12:00於教室繳交紙本作業,並請於當天晚上12點之前上傳電子檔於 Ceiba 課程網站作業區。遲交扣20%, 遲交三日扣40%,一週之後不能再交。
10. 期末作業可以提前繳交,同樣請交紙本和上傳作業電子檔。
所有平時作業均可於修改後再交,但最遲請於期末考日繳交。
生病(請附證明)或有特殊困難者,可向老師申請緩交。
11. 期末考:測驗同學對與本課程主題的理解程度。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授者自選教材 (見Ceiba)
孟森,《清代史》(台北:正中書局,1979)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臺北:台灣商務館,民國75)
Meisner, Maurice, Mao’s China and After.
William T. Rowe, 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一:

A. 基本史料
張玉法編著,《中國現代史史料指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
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杭州:浙江人民,1983)
孫文,《三民主義演講本》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1966)

B. 重要研究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臺北:台灣商務館,民國75)。
蕭一山,《中國近代史概要》(臺北:三民,1964)。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七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旭麓,《近代中國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唐德剛,《中國革命簡史》(台北:遠流,2014)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01)。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人民出版社1981年。
蔣廷黼,《中國近代史》(香港:香港三聯,2001)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2001增訂版)。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錢端升,《中國政府和政治(1912-1949)》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1998)。
陳紅民主編,《中華民國史新論》-經濟、社會、思想文化卷(北京:三聯書店,2003)。
陳謙平主編,《中華民國史新論》-政治、中外關係、人物卷(北京:三聯書店,2003)。
錢實甫:《北洋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中華書局,1984年5月)。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清
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張玉法:《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7月)。
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黃福慶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
王栻,《維新運動》(上海:人民,1986)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2)
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晚清學堂與社會變遷》(臺北:稻禾出
版,1991)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1)。
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2)。
張朋園,《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83)
湖南史學會編,《辛亥革命在湖南》(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湯志鈞,《戊戌變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張玉法,《辛亥革命史論》(臺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二年)。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49),1985年版)。
〔英〕倫納德*夏皮羅:《一個英國學者筆下的蘇共黨史》,東方出版社1991年。
〔美〕易勞逸:《流產的革命》、《毀滅的種子》,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臺北近史所專刊1985年,長沙嶽麓書社2004年。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鄧野:《聯合政府與一黨訓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3年。
[日]石川禎浩:《中國共產黨成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聞黎明:《第三種力量與抗戰時期的中國政治》,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美]蕭邦齊:《血路:革命中國中的沈定一(玄廬)傳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施堅雅主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中華書局2000年。
[美]施堅雅:《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
[美]裴宜理:《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商務印書館2007年。
[美]裴宜理:《上海罷工》,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白凱:《長江下游地區的地租、賦稅與農民的反抗鬥爭,1840-1950》,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王冠華:《尋求正義:1905-1906年的抵制美貨運動》,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
王笛:《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日]茲賀秀三等:《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
黃宗智:《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黃宗智:《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楊念群:《再造"病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曾小萍:《州縣官的銀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美]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華書局2000年。
[美]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華書局2000年。
陳志讓:《軍紳政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齊錫生:《中國的軍閥政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相藍欣:《義和團戰爭的起源》,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Ch'en, Jerome, Yuan Shih-kai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Fairbank, John K.(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Stephen R. MacKinnon. Power and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Yuan Shi-kai
in Beijing and Tianjin, 1901-1908.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1980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 Da Capo Press, c1962
Skinner, G. William,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 臺北: 三民書局, 1996)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 臺北: 三民書局, 1996)
郭湛波,《近代中國思想史》(香港:龍門, 1973)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2003)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晚清政治思想史論》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台灣商務,1995)
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 2005)
吳展良,《中國現代學人的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論集》(臺北:五南,2000)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台灣商務, 1937初版,1957再版)
汪暉,《中國現代思想的興起》(北京:三聯,2008)
賀麟,《當代中國哲學》(臺北:宗青, 1978重印)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七冊》(臺北:學海,1991翻印)
周陽山等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臺北:時報文化,1980)
周策縱等,《五四與中國》(臺北:時報,1979)
Chang, Hao.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ris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Dirlik, Ari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New York: Oxford UP, 1989.
Eastman, Lloyd E.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
1937 .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Furth, Charlotte ed. The Limits of Chang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1976.
Meisner, Maurice.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Schram, Stuart. The Thought of Mao Tse-tu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Schwartz, Benjamin ed. Reflection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 Symposiu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1972.
Lin, Yu-s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9.
Starr, John Bryan. Continuing the Revolu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79.
Chang, Hao. Liang Ch'i-ch'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1971.
Chow, Ts'e-ts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1960)

參考書目二:

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編輯委員會,《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臺北:商務,1986)
耿雲志主編,《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研究叢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鄭師渠總主編,《中國文化通史》(晚清、民國卷),
耿雲志等,《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國》,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
吳雁南主編,《中國近代社會思潮》(4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錢宏等編,《國學大師叢書》(南昌:百花洲文藝,1992~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考試 
30% 
 
2. 
期末報告 
25% 
 
3. 
平時作業 
5% 
 
4. 
出席、摘要與提問討論 
25% 
 
5. 
學期大辯論 
10% 
 
6. 
分組報告 
5%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0週
  課程指定書目(持續修訂中) 
第1週
  導論 
第2週
  明代的立國方式與明中葉以降的變局 
第3週
  清代的開國格局 
第4週
  盛清的政教、社會與文化 
第5週
  清中葉的內部問題與民變 
第6週
  西力入侵與中國的反應 
第7週
  同治中興與自強運動 
第8週
  變法與革命 
第9週
  民初政局與軍紳政權 
第10週
  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 
第11週
  孫中山、國民黨與北伐建國 
第12週
  早期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運動 
第13週
  民國時期的社會、經濟與文化 
第14週
  內戰、抗戰與國共決戰 
第15週
  毛澤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第16週
  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 
第17週
  改革開放時期 
第18週
  期末考 
第0-1週
  史料與史學